不谈现在流行的“杯葛”五个圈大会事件,来转移一下视线:另一场发生在网络上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即80后的年轻人和90后的小朋友们互相掐架。双方做了多个视频互相攻击,80后宅男腐女VS90后的非主流。各有胜负,觉得倒有些像宝岛台湾上面的族群互动。
双方都有自己时代的共同代表,比如80后彼此拥有的共同回忆:圣斗士动画,变形金刚,抄歌词的本子,一些已经消逝的小吃;90后拥有的共同话题则是时下流行的非主流打扮、劲舞团网游等等。这些共同的体验是两个群体,可以套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像共同体》中对民族主义的分析:“它给一定的人群提供了情感上的稳定联系,借此人类获得了生存上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也获得了人际审美的满足,特定人群对彼此也有了一种特定的认同感。”
而双方的口水战则可以理解为内外群体:一个团体可以因为和其他团体的关系,而对其成员产生某种特殊意义的感情。团队的成员有时会对其他团体产生憎恨或胁迫的情绪,尤其是当这个团体和自己的文化、族群相异的时候。80后、90后各自形成一个内群体,也就是由“自己人”形成的群体。而彼此之间互相认为是“他们的”外群体,也就是无法产生归属感的群体。内群体成员都自命不凡,以为比外群体更为优秀,盛行双重标准强化了这种优越感,并且贬斥外群体为低劣。如80后给流行的非主流、劲舞团文化贴上一个标签:脑残(昨天看了N个暴打非主流的帖子)。
事实上,这种代沟形成的群体性事件(姑且用这个词)并不对社会造成危害,如果是民族间、宗教间的内外群体造成都仇恨,则对社会十分危险。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的时尚看不惯,历来有之。只不过随着网络的进步,这种代沟产生的感情随着“虚拟串联”而增强,比之传统的社会串联更快,而且信息量、规模更大,信息好比野火的在网络蔓延。当拥有想像共同体的个体接收到这些信息后,群体极化现象就出现了:“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同样的群体极化也可以在凯迪、天涯大战中华网的实例中看到。
总的来所,80后VS90后并不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毕竟两者之间这个群体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况且按年代分人也并不完全正确:80后的非主流打扮女生也很常见,又比如对一个80年出生的人和一个89年出生的人来说彼此间的相似处会很少。就如DPP挑动民粹,族群冲突一样,缺乏真正的矛盾基础。
此次两个群体掐架,纯属娱乐,也给传播学、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
双方都有自己时代的共同代表,比如80后彼此拥有的共同回忆:圣斗士动画,变形金刚,抄歌词的本子,一些已经消逝的小吃;90后拥有的共同话题则是时下流行的非主流打扮、劲舞团网游等等。这些共同的体验是两个群体,可以套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像共同体》中对民族主义的分析:“它给一定的人群提供了情感上的稳定联系,借此人类获得了生存上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也获得了人际审美的满足,特定人群对彼此也有了一种特定的认同感。”
而双方的口水战则可以理解为内外群体:一个团体可以因为和其他团体的关系,而对其成员产生某种特殊意义的感情。团队的成员有时会对其他团体产生憎恨或胁迫的情绪,尤其是当这个团体和自己的文化、族群相异的时候。80后、90后各自形成一个内群体,也就是由“自己人”形成的群体。而彼此之间互相认为是“他们的”外群体,也就是无法产生归属感的群体。内群体成员都自命不凡,以为比外群体更为优秀,盛行双重标准强化了这种优越感,并且贬斥外群体为低劣。如80后给流行的非主流、劲舞团文化贴上一个标签:脑残(昨天看了N个暴打非主流的帖子)。
事实上,这种代沟形成的群体性事件(姑且用这个词)并不对社会造成危害,如果是民族间、宗教间的内外群体造成都仇恨,则对社会十分危险。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的时尚看不惯,历来有之。只不过随着网络的进步,这种代沟产生的感情随着“虚拟串联”而增强,比之传统的社会串联更快,而且信息量、规模更大,信息好比野火的在网络蔓延。当拥有想像共同体的个体接收到这些信息后,群体极化现象就出现了:“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同样的群体极化也可以在凯迪、天涯大战中华网的实例中看到。
总的来所,80后VS90后并不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毕竟两者之间这个群体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况且按年代分人也并不完全正确:80后的非主流打扮女生也很常见,又比如对一个80年出生的人和一个89年出生的人来说彼此间的相似处会很少。就如DPP挑动民粹,族群冲突一样,缺乏真正的矛盾基础。
此次两个群体掐架,纯属娱乐,也给传播学、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