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天国之门

http://www.comicartist.org.tw/news/20071001.htm
天安門真相 陸客看漫畫
更新日期 :2007.10.01 03:28 am【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一群到台北一○一參觀的大陸觀光客,意外從一本台灣漫畫,窺見十八年前天安門事件的真相。第一本以天安門事件為主題的漫畫「天國之門」去年推出之後,受到許多大陸、香港讀者的討論,更在昨天頒發的「優良漫畫競賽」中獲得甲類連環漫畫組的第二名。
「天國之門」的創作者梁紹先花了一年的時間考證,如天安門廣場、解放軍軍服都絲毫不差,漫畫書最後還附了「大事紀」,列出六四前後的重要事件。
「天國之門」漫畫與許多天安門事件專書不同之處,在於它既植基於考證,也有想像的部分。梁紹先說,有關衛戍北京的卅八軍與外地調來廿七軍的內戰,考證來的「拼圖」並不完整,此時就由創作者的大膽假設,填充了缺空的片段。

http://www.hkbookcity.com/showbook2.php?serial_no=83123
天國之門 作者: 梁紹先  出版: 全力 出版日期: 2006/06/03 頁數: 256 國際書號: 9572956043書城編號: 83123
原價: HK$63.00 現售: HK$59.85 節省: HK$3.15 (購買 10本以上 9折, 60本以上 8折) 沒有現貨,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10-14天
  1989年六月,美國記者莫瑞爾為了採訪這中國史上難得一見的大型學生活動,在天安門廣場上找尋題材,也與學生打成一片。然而就在June 4th那天,原本充滿前進活力的廣場,竟然成了血腥殘酷的殺戮戰場……!
  曾遭受文革洗禮的教授,分別身為駐廣場守衛與示威學生的兄弟,趙紫陽、鄧小平、姚依林、李鵬等中國高層,還有美國政府、台灣與世界,利用虛實混雜的情節,搭配嚴謹的歷史考證,從各階層角度,描繪那過早到來的中國民主浪潮,那一九八九年,最冷的夏天。
  中國人啊,從幾千年來的歷史之中,你究竟學到了什麼?
  全世界第一部完全詮釋天安門事件的漫畫傑作!緊張度媲美《沈默的艦隊》!熱愛軍武、歷史還有關心未來的你絕不能錯過!
  對於現代中國的民主思想造成巨大影響,也是在分析中國經濟時不能不知道的「天 安 門事件」,自1989年發生距今,已經過了17個年頭。其間雖有許多文字記錄的出版,但從未有以本事件為主軸的圖畫創作。
  在中國香港的創作人由於政治因素無法繪製如此主題,美國日本的創作人又不清楚來龍去脈的情況下,全世界能夠去挑戰紀錄「天安門事件」這個主題的,只剩下生在台灣的我們。所以,我們試著去以最易解、最容易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漫畫手法,去重新詮釋「天安門事件」,這給中國與世界,帶來了巨大衝擊的事件。
  本書分為四章,分別以概觀、學生、政府高層與世界四個方向,重複演出六四事件,去將「天 安 門事件」做全面而客觀的剖析。精細而嚴謹的歷史、軍武考證,書後所附錄的8×8事件完全時間表,也讓本書具有高度的資料價值。是為了瞭解近代中國必讀的一冊。
內容收錄:1.驚蟄篇 2.迷霧篇 3.烏雲篇 4.雷霆篇人物集事件完全時間表

http://blog.yam.com/_suidream/article/6224930
花了一番功夫總算是入手了這本書,這是一本以六四天安門事件為背景的漫畫創作,1989年我在什麼地方呢?以前從教科書上讀到六四事件,總覺得那是很遙遠以前的事情,後來才發現1989年我已經出生了(汗)。
  六四的時候我國中老師剛好在唸大學,那天上課到一半,老師突然問底下的學生說你們要不要出去靜坐,然後大家就都安安靜靜地徐徐而出,到禮堂去靜坐。對於那個年代的人絕對是記憶非常深刻的事情。
     至於天國之門全書一共分為四個小短篇,驚螫、迷霧、烏雲、雷霆。前三篇是不同視點的小短篇組成,直到最後一篇才貫通起來成為天國之門。
  驚螫是一個美聯社的記者在現場的所見所聞,可以當作旁觀者的立場,迷霧則是身為軍官的哥哥與學生的弟弟衝突與親情的故事,烏雲則是共產黨高層內鬥與特務開始介入,雷霆衝突已經到達最高點,也帶出了六四不只是單純的學生運動與鎮壓,還牽扯了非常多中共內部高層鬥爭問題,最後則回到了記者的視點,描述下最後的歷史。
  作者在繪製戰車,軍隊,人群方面功力非常之高,許多史實人物也畫的唯妙唯肖,民主長存的戰車令人印象深刻,
  撇開當時連載問題不談,如果是我不會把這些故事分成這麼多短篇,因為分成這麼多短篇最大的問題就是前後連貫問題,對於一個六四不熟的年輕人來說(比如我),對於六四的認知僅止於「學生發起的民主運動,最後被軍方鎮壓」,對於當時中共高層有哪些人可說是一無所知,最多再知道王丹跟李鵬,其他像是什麼趙紫陽(誰呀),姚老(又是誰呀),第三篇裡人物常常會搞混...
  趙紫陽跟李鵬又有什麼恩怨情仇完全是看不懂的,第一跟第二篇還算容易上手,第三篇真的就是烏雲滿佈了,最後27軍跟38軍的關係也是看的一個頭兩個大。其實最大的問題是:「為什麼要發起學運呢?」四二六社論又是什麼?整個故事的起交代的不是很清楚,直接就接到學生靜坐了,當然當時的學運領導人也是都沒有提到,其他地區對於六四事件的反應也描述不深。

  整本書確實可以說是第一本紀錄六四的漫畫,不過僅能說是一段剪影,說的是一種可能性,但沒有證據,至於真正的歷史如何,就要留給各位讀者自己思考囉。
  本書在高雄日本橋漫畫部可以試閱,有興趣的可以去找找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