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死团的主要性质、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转)

?  A3:?情侣去死去死团?这种近年来在网络上窜起的特殊团体,散播着反情侣、反恋爱文化等颠覆主流价值观的言论。其种种行?,在许多人眼里看来也许会认为只是些无法受到爱情滋润,而心理不平衡的人在无理取闹,根本不削一顾。但就我近年来对社会及媒体文化的观察,我认为像?去死去死团?这种团体,在社会的演化过程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及必然性。?  打开电视,爱的死去活来的番石榴剧一出接着一出的上演着,没完没了;收音机里播的那些粗制滥造、泛滥成灾的烂情歌几乎比你身上的鸡皮胳瘩还要多。其它的如电影、戏剧、小说、各种广告等……..我们不难发现,现今社会的媒体总是不时歌颂着?爱情万岁、情爱无价?的价值观,企图朔造出一种?自由恋爱、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假像。而我们应该从更客观的的角度去探讨这种文化所形成的背景,以及跟社会经济型态的关系。?  认为现今社会的情爱文化跟资本主义的经济型态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越多人谈恋爱,自然可能会有越多人花钱去购买情人节礼品,或是去灯光好、气份佳的餐厅与情人共进烛光晚餐,或着一起去看电影、逛街、购物,甚至是为了从事某些活动而上宾馆、或购买保险套、避孕药。? 总之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可能充斥着各种消费活动,而越多人谈恋爱也意味着消费活动越频繁。所以商人会透过媒体刺激或暗示我们要多去追求爱情,因为如果我们谈越多恋爱,他们就有越多赚钱的机会。  马克思认为社会组织生活的方式最终决定了人们的态度和信仰,由此观点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爱情是如何被异化。媒体鼓舞着我们自由恋爱,种种如?想爱就爱,不要受到传统教条的搏束??顺从你的渴望,不要过度压抑情欲?的现代爱情观,其存在并非意味着自由平等的恋爱环境真的来临了,脱去媒体冠冕堂皇的包装,它只是顺应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下的一种文化现象而已。   因为对商家而言?恋爱越多,商机越多?,他们不但希望谈恋爱的人越多越好,还希望一个人的恋爱次数也越多越好,所以如?不对味就换一个??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爱情观也因应而生。这种文化的压力越来越大,有越来越多人会担心?,很多人都谈过恋爱了或已经有男女朋友了,我没有谈过恋爱或没有男女朋友,会不会跟不上时代、被视?异类?有不少人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才去交男女朋友的,并非真的为了?爱?,如同被这个社会硬赶鸭子上架、半推半就的演一出虚伪的爱情戏。爱情在某种程度上,已被工业化、量产化,我们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自由,只是这个社会用了更巧妙的方式控制了我们,让我们不自觉。?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被灌输并相信?人人都有恋爱的机会,每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找的到相爱的人?,再加上媒体对爱情的渲染及吹捧,使得情侣头顶上的光环越来越大,相形之下那些没有爱情的人经常被视为无能而低下。?  因为如今这已是一个不分阶级,自由平等的恋爱环境了,你还交不到男女朋友,显然你自己应该检讨,不应该责怪这个社会?,但事实并非如此。自由平等在这个社会尚有很多进步的空间,没有爱情的人也并非就是无能或不值得被爱。而当我们长期的受到这种强势文化的压迫与异化、人性遭受扭曲、情爱沦?表像或象征人存在价值的符号,其反抗势力的产生也是必然的。?  而去死去死团就是此反对势力存在的最好证明。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模式的演变建立在阶级斗争上。?阶级斗争?意指被压迫、剥削的阶级向压迫、剥削他们的阶级反抗、争取权力。而去死去死团这种团体就是联合被压迫的阶级〈没有男女朋有的人〉的力量向压迫他们的阶级〈情侣、过度渲染爱情的媒体及商家〉斗争。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存在着像去死去死团这种与主流文化背道而行的异端份子,无论他们最终有没有达到他们原有的目的或理想,他们的存在都刺激着一个社会的革新与蜕变。如果一个社会少了这种异议份子,就形同失去了改革的活力,这样的社会易沦于极权化、单一化。所以去死去死团的存在代表着开始有人用另一种角度去思考及看待?爱情?这种东西,是人类情爱文化史上的一大突破。  第十三团分团长 须佐懒人 敬上(转自台北第13分团) 综上所述,死死团反对的是“资本主义商品化的虚伪爱情观和情爱文化”。而不是“反对爱情”。恰恰相反,每一个死死团员心中最渴望的,就是纯洁的爱情,但是往往被伪货伤的最重最痛的也是我们。因而开始对自己从媒体中学到的所谓“玫瑰花,蛋糕和钻戒的爱情”开始感到不信任,进而发现自己受骗,又或是看到其它的年轻人深陷在“错误的情爱观”所吹的肥皂泡之中而浑然不觉,而有种使命感。  我们该“轰杀”的是不纯交往。对于真心相爱的情侣,团员们当真心祝福,并许愿自己做个好人也能够获得神的眷顾。最终我们将推动并见证社会情爱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那里,人人平等,金钱不再是决定性因素,爱情纯洁而合理,洗除现在的一些弊端。到那是也就不再需要死死团了,而那一天之前,我们还会继续存在下去。

评论